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160219 春七十二日

省酸增甘,以養脾胃。(孫思邈《千金方》
因酸致肝氣過旺,傷及脾胃。

驚蟄始,入初春潮濕霧風多的日子。

脾胃,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化濕的器官,喜燥惡濕。

春,人陽氣易升發,氣候寒濕,
多風多濕易困倦,脘腹脹滿,
食慾降大便稀,四肢不溫乏力。

若脾正氣升降失衡,
水液滯留肌表體內,終成水腫。
皮膚鬆浮彈氣差,面氣息缺神采。
人易衰老顯頹喪。

易傷肝,致發病。
肝主筋,主疏泄,調血量,
助脾胃消化吸收,也調暢情志疏理氣機。
春不補陽,夏易得寒性疾病。

晚十一時至凌晨三時為肝膽經運行,
熟睡可養肝護膽。
宜讓身體吸收補充生長,早睡早起,
起床後宜多做散步慢跑氣功等運動,
戶外吸收植物的氧氣。
拉筋舒筋運動,可助身體陽氣升發,
減少春睏。
宜防過敏,養肝護肝為首要。
多吃綠色蔬菜,青色入肝,對肝有益。

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註冊護士林道儀指,
春與肝相應,主疏洩,惡抑鬱,
喜樂觀豁達,心情輕鬆。
春宜選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食物。

湯水宜清爽滋潤為主,蔬果相關的很適合。

清補涼(沙參、玉竹、生熟薏米、蓮子、
百合、淮山、元肉、杞子、黨參)不錯,
可解聚濕生痰的問題,四季合飲。
春:多放生熟薏米,健脾去濕。
夏:以花旗參代黨參。
秋:多放沙參玉竹,潤肺燥,生熟薏米少放。
冬:多放蓮子淮山元肉杞子,加肉類同煲,強腎。

食材宜味甘清淡,如節瓜、蘑菇、番茄、玉米、
馬蹄、紅蘿蔔、春筍、蓮藕、韭菜、豆苗、
山藥、芽菜、紅棗、南瓜、豆豉、薑、葱、
薯仔、菠菜、黑木耳、蜂蜜、黃豆、薏米、
蘋果。

蓮子、百合、淮山、芡實、木耳、枸杞子、
玉竹、靈芝、北蓍、杜仲、狗脊、巴戟、
白朮、當歸、茯苓等藥材也合適,溫補陽氣。

寒底人玫瑰花茶,熱底人菊花茶,
莉、素韾等花茶也可考慮。

忌蔥蒜、羊。

花生宜煮不宜炒。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註冊中醫師黃潤波指,
寒傷陽氣礙血液循環減抵抗力,濕聚生痰阻經絡暢通。
若寒濕久不清,怪病跟著來。
要抗寒抗濕,就要興旺陽氣,可用當歸、生薑等。

註冊中醫師李翠研指,
神曲山楂陳皮熱飲,可消滯健脾。
神曲有解表作用,對外感食滯者尤合。

另,可多飲薏米杏仁大棗瘦肉湯
去濕利尿清肺。

註冊中醫師楊明霞
小腿內側的蠡溝穴屬肝經,
閒時按壓1-2分鐘可助養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